您现在的位置:河北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教师天地>> 论文著作>> 正文内容

课改三境界

忽然惊觉,我们的新课改已进行五月有余,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无限憧憬,也含着我们无尽的辛劳、感 动和泪水。这是一条通往课堂深处的小路, 课堂的本质在枝叶的遮藏中,显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种披沙拣金的教学研究,在对细节的梳理中,显露课堂真相。回首来处,在历经苦苦探索、屡败屡进、最后颇 有所悟的路途中,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脚印。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树立大语文观,眺望课堂教学的远方。新课改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变,而且是反对“填鸭式”的教学,反对“书山题海”的魔鬼式训练,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 择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人们经常说:“教师是辛勤的园 丁。”我说:“教师不能做园丁。”教师不能像园丁那样,用剪刀,按教师的主观意志,去任意剪裁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 长营造和谐的环境,使学生不但学会学习而且也学会与他人交流相处。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心智方面都能得到健康 成长与发展。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与学生有交流,学生之间也应形成交流,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所以我说课堂应该成为一个信息平台,课堂应 该成为一个信息交换中心,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交换者。

这些要求嘴上说说并不难,但是做起来真是太难了,几个月以来,我摸爬滚打,进行了苦苦地探索。与学生言语交流、日记交流、作业交流;课堂上想尽一切 办法扩展学生视野,不断变换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游戏法、实际演练法、变相提问法、小组讨论法、抢答法等等,我费尽了心思,但见效甚微;有时也退却过, 有的学生你变着法地感化他、激励他,他就是不学习,有时我真的很绝望,我陷于探索的痛苦之中,我亟待一位智者给我指点迷津……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09年10月31日,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班主任培训,聘请德育社社长张国宏先生和全国模范班主任王文英老师和李迪老师给我们作报告,虽是班主任 培训,但在教学方面也很受启发。我的感受是:多读书、多充电、多下笔,与学生共同成长,所以除了钻研教材和高考资料之外,我还海量阅读课外书籍,新闻、生 活、科技、文化、艺术……无所不包,差不多每天都读到深夜,但我仍觉不够,还必须把读的东西化为自己的才可以,所以我坚持天天练笔,有时睡梦中来了灵感, 就爬起来写,写后便读给学生听。这招很见效,激发了学生读书和写作的热情,学生自主买了一些健康的课外读物,闲暇空余时间就拿出来读,这既增长了学生的见 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岁末年初,学校组织各年级听推门课,老实说,在这个课件的制作上,我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一张张幻灯片都是我亲手制作的,我到处搜集资料,找典型的诗 歌;多次剪裁,看怎样设计更好些;多次更改,想一种既不脱离课堂主旨又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即使这样,讲完后仍觉得心里有遗憾,不是很满意,问题 在哪里呢?校长给我提了几条意见,其中一条是,老师讲得很精彩,很生动,很形象,也饱含激情,但是学生却没有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如醍醐灌顶,找到我失 败的缘由了。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后我对这段时间的课改教学做了深深地反思,我问自己:“真的留心自己的课堂了吗? 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了吗?”平时上课,虽然我极力追求形式的多样,用心良苦,教学设计似乎很生动,但并没令学生心动啊。

生动和心动:一字之别,差之千里。讲究的是生动,而缺少给人心动的感觉。注意外在的东西太多,眼睛睁得很大,可学生却没有看到眼仁儿,眉头锁得挺 紧,可学生却感觉不到思考,声音真是好听,可学生却没有被打动……教师上课忙放忙演,使学生被眼花缭乱的外在形式弄得心浮气躁,而应有的感动或者体悟却没 有发生。所以我想,不能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热闹,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是否真正在探索,采取的教学形式是否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上。

与之相关的是,课堂上既要书声琅琅,更要静思默想。实施课改后,我观察到很多老师犯一个“通病”—认为课堂上千万不能多“讲”,有不少老师把“少 讲”或者“不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创新。所以今天的语文课已充满“琅琅书声”。貌似很积极的外表下其实潜藏着一种被动学习的危机,因为阅读是教师、学 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间接提供给学生接触文本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努力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直接 的思维和情感的参与,使学生直接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真正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因此,课堂上不仅要学生大声读,同时要给学生一 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建一个静静阅读的“场”。

再有,没有很好的利用教材,失去了文本的魅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都在尝试课程的“建构”,进行大容量的、高密度的整合。语文课上,教师都 注意拓展阅读,打开视野,营造课外阅读期待。以为这样就是灵活使用教材,就是创新教材,走出文本。这样以来,让学生在同一层面上学习了太多的知识,难免会 消化不良。学习层面的肤浅是否造成智慧生长的搁浅呢,丢掉文本本身的魅力,最终会不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呢 ,这个担心应当是有道理的。仔细想想,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学会那样方法,学生都搞糊涂了,结果连教材上唯一的一种方法也掌握不了。这 岂不是很可悲吗?或许这正是学生没有求知欲望的原因吧。

Im possible is nothing!

我很笨,但我很勤奋,我很傻,但我很执着。对于失败的课,我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自己,反思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答案;对于成功 的课,我不断总结经验,历练提升,不断超越自我。永远在学习、读书、思考、奋斗和拼搏,并始终保持一种奋进向上的动力,进而留心自己的课堂,细细梳理自己 的课堂,不断去倾听课堂上生命拔节的幸福成长的声音!


上一篇:新课改活动中应当体现 “以人为本”       下一篇: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