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河北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校园动态>> 媒体报道>> 正文内容

衡水日报:“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和充分发展,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也是人之常情。于是,“择校热”持续多年高温不退。然而遗 憾的是,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办学特色选择学校,而是更多地看重学校牌子和家庭的面子,结果陷入择校误区。不少学生千方百计挤进 本地或外地有名气的重点学校后才发现,这里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传统择校观念的偏差及其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

近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几位教育界人士,不少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市十三中学王福巨校长认为,好学校是针对孩子的智力特点而言的,这个孩子的好学 校,未必是另一个孩子的好学校,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王校长的谈话中肯、实在,有理有据。据了解,他的两个孩子目前都是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六个 侄子(女)、外甥(女)已全部考入大学,这与他平时的教育指导包括关键时候的选择是分不开的。现把访谈内容摘要发表,对于引导大家理性择校或许能有某些参 考和借鉴价值。

记者:这几年,全国各地包括我市兴起了“择校热”,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王校长: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来说,“择校热”给学生成长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都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但是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很正常,这是当前学校 发展不平衡和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的反映。人们买捆青菜都习惯于挑挑拣拣,何况是关系孩子前途与命运的就学呢!现在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努力扩 大优质教育资源,保证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记者:那你认为怎样判断一所学校好不好呢?

王校长:这些年,衡水市涌现出一大批好学校,有的捷足先登,有的后来者居上,也有的正在爬坡,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我认为,一所好学校是硬件、师资、 生源、管理、文化建设等多种因素优化组合的结果,任何一个方面的薄弱和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办学水平并使其它方面的优势大打折扣。比如一所高中学校,高一的生 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年后的高考升学率。人们常常单纯地以升学率的高低而不参照生源状况来判断学校的质量,其实是很盲目的,也是不客观的。现在有的 教育专家提出,教育质量应该用学生在校期间内综合素质(当然包括学习成绩)的“增长率”来评价。也就是说,同样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校,他的“增量”肯定是 不一样的,增量大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比如各个高中学校都招收了中考500分的学生,三年后高考时,有的考650分,有的考580分,有的考510分,还有 的可能考450分......这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也是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模式决定的。

记者:事实确实如此。既然这样,那么学生和家长如何判定一所学校呢?

王校长:如果站在学生和家长的个人角度来看,那么一所学校是不是好学校就更具有相对性了。这要看针对什么样的孩子而言,适合孩子自身特点、有利于孩 子健康成长、能让孩子充分发展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否则,即使这所学校是那个地方的重点学校、升学率高的学校,但对于“我的孩子”——这个特定个体来说都不 是最好的学校。

记者:你的见解很精辟,很中肯。你认为家长应如何为孩子选择学校呢?

王校长: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办学校实行按区域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是不允许择校的,非义务教育有一定的选择性。关于初中毕业生如何择校,我不敢妄言, 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在当地区域内名气大、升学率高的重点高中学校不是适合所有孩子的最好的学校。这类学校选拔的是一流生源,教学节奏快,难度要求高,通 常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如果孩子智力好、中考成绩突出(达到其公助生分数线),当然适合到这类学校就读;如果孩子不是这种类型,家长却硬要将孩子送 进这类学校,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记者:你这样说,有事实依据吗?

王校长:我看过一个资料,杭州市教育局做了一项调查,市区一批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但分数接近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一部分缴昂贵的择校费进了重点高 中,当时感觉很幸运;另一部分因拿不起钱只好留在普通高中就读。三年后,读普通高中的这部分学生升学率反而高了,并且冒出不少高考尖子生,超过了读重点高 中的同学。这样的实例,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我的一个亲戚史某,孩子读高一时始终是班级前两名,考重点大学十拿九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高二时不惜掏了两万 多元把孩子转入了一所“更好”的重点学校,然而入班后成绩始终徘徊在40名左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受挫,高考勉强达到本科三批分数线,让人深感惋 惜。在衡水保险业颇有名气的宗海峰,其子宗雪飞、外甥刘志强原就读于某重点高中,高考失利后本想掏六千和一万元的学费去“更好”的重点高中复习。当时我在 市教育局工作,建议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校,并介绍到衡水启明学校免费试学。在这里,孩子由“差生”变成了尖子生,信心大增,老师们也把他俩视为“眼 珠子”重点培养,两人进步非常快,高考双双达到重点大学分数线,超过了与他们基础相当而花大钱挤进重点高中的其他同学,刘志强录取到河北大学经济系(本科 一批),宗雪飞录取到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新闻系(本科二批),不但分文未花考上了理想大学,而且还获得学校2000元的奖学金。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宗 海峰不愧是保险业的精英,人家的眼光就是独到!

记者:把你的观点归纳一下,就是孩子择校要“宁做鸡头,不当凤尾”,对不对?

王校长:对,你概括得太准确了!让孩子在规范的普通学校作优等生,不让孩子到重点学校当落伍生,这绝对是一种理性的和有远见的选择。我有6个侄子 (女)、外甥(女),4个智力水平高、中考成绩突出,就上了重点高中;另外两个稍差一些,我就为她们选择了合适的普通高中,当时哥姐还都埋冤我,结果省了 择校费,照样考上了本科大学。现在任何一所重点高中,尽管集中了本区域内的一流生源,但高考时也总有一部分学生却落后于好的普通学校录取的二流、三流学 生,这绝对是事实!

记者:我过去也看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不少对教育内行的人都深有同感。你能不能再对它的科学性做些具体阐述?

王校长:今年4月,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曾经在媒体上给学生家长做过类似的提醒和阐述。我想可以算这么三笔帐:一是经济帐。如果在办学水平高的普通 高中同样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再花一两万甚至几万元的择校费值不值?择校费带来的经济压力,是否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持续教育投资?先把这笔钱省下来 将来更需要的时候再用在孩子身上是否效益会更高?我们追求的是适合孩子的优质教育还是满足一时虚荣心的某些面子?这些问题值得家长们思考。二是成绩帐。中 考没有达到重点高中公助生分数线,证明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基础不是特别好,我们却偏要把孩子放在强势群体中去喂养,难免处于劣势和落后地位,这就如同让 一个普通孩子去和姚明抢篮球,他显然跟不上训练进度,很难得到教练的偏爱,永远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难免成为球队的“弃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三是 健康帐。孩子在处于劣势地位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自我展现的机会大大减少,每天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不但可能影响到身体正常发育,而且可能 产生烦躁、焦虑、厌学情绪,形成自卑、孤僻、郁闷等心理障碍,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不良影响。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恐怕很多人都接触过,有的家长醒悟到这 一点,于是把孩子从不适合自己的学校转到适合自己的学校来就读,事实证明效果很明显。

记者:你的分析很透彻。我想问你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如果你自己的孩子上高中,你会怎样选择?

王校长:绝对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我大女儿去年中考,成绩在整个桃城区名列前茅,当然要上重点高中。我小女儿原在一所社会声誉很好的初中名校就 读,但成绩处于班级下游水平,有自暴自弃的危险。我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毫不犹豫地把她转入另一所管理和教学都比较好但生源质量差一些的学校。孩子在这里 居于优等生之列,当了班干部,找回了自信和乐观,学习上和做人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一年得了三张奖状。不少人问我,你怎么把孩子从那么好的学校转出来?我 说,学校确实很好,可是不适合咱孩子,人家的升学率99%,剩下一个也可能是咱!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将来小女儿上高中,我肯定把她放在能保持 “鸡头”位置的学校,决不去挤当“凤尾”的学校。

记者:从孩子实际出发,不盲目从众,这是一种积极务实的态度,也是一种有眼光的选择。具体到咱们十三中学,现在的办学水平怎么样,最适合哪些学生就读?

王校长:十三中学2004年7月由铁路划归地方,属于发展中的高中学校,正处于爬坡阶段,上升势头强劲。现在学校所有教室装备了教学多媒体系统和实 物投影系统,已经告别了粉笔黑板时代,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教师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有来自各高中学校的优秀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学校严把生源质量关,加强和完善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精神面貌好。各县市区重点高中公助线以下、自费线以上的学生,最适合 到十三中就读。成绩高的可以享受到三年全部免费或公助生(每年学费500元)待遇,稍低一些的按择校生,学费每年2000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十三中学 目前不是衡水市最好的学校,但是我们保证为中考成绩二流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优质教育,保证全体学生在学业上和做人上不断进步,保证一部分学生在三年后的 高考中超过中考成绩一流的学生。这是我们十三中学广大干部、教工的坚韧追求,也是对社会各界的郑重承诺!

(本文发表于《衡水日报》2006年6月14日第B1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衡水日报晨刊:十三中学毕业生回眸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