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日报晨刊:“千日回眸十三中”系列报道之一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一当十,以弱胜强,关键的一点是共产党的军队里建立了各级政工组织,培育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伟大的精神。中国革命的胜利,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神的胜利。
——摘自王福巨校长工作札记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十三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学校集体活动结束后,每班领回两个特大型的生日蛋糕。值得注意的是,各班的 蛋糕不是简单地一吃了事,22名班主任别出心裁,又自主举行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或班庆活动:高三(4)班“每人一句心里话”表达了莘莘学子高考在即“我 能、我行、我拚、我赢”的共同心声;高三(5)班则对学生进行了“儿的生日,母的难日,我以成绩报父母”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很多学生潸然泪下。还有每次放 假开学的日子,很多教师员工自觉提前到校,争先恐后地打扫校园卫生,此情此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几乎难以置信。在十三中学,人人开动脑筋,主动谋事干事, 已经蔚然成风。而这种风气的形成,靠的不是通常所谓的“健全制度”和“严格管理”,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崇高的精神引领。
我国著名院士杨叔子说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文化,不打自垮。”十三中人真正读懂了这话的深刻内涵。他 们在博览群书中注目中国和世界著名骨干企业的成功范例,分析探究衡水中学由全面振兴到追求卓越的发展轨迹,认识到这些一流单位胜出的根本原因和持久的竞争 优势就在于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从而在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勤奋敬业、进取有为的精神力量。十三中学领导班子清醒认识到,学校由铁路划归地方,由初中改办 高中,面临不少困难和劣势,学校注定要经历一个负重奋进、爬坡上坎的历史时期,需要全校干部、教职员工讲团结,振士气,吃大苦,耐大劳。因此,必须以先进 的管理理念和创新务实的作风,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价值实现的文化氛围,激发教师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点燃他们“非干好不行”、“非奋 斗不可”的精神烈焰,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
一千个日夜周而复始,一千个思想火花凝聚成一颗质朴而闪亮的恒星,她高悬在十三中学师生的心头,让人在风雨泥泞的道路上足以看到比脚下更加美好的远 方。“日新自强——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校训,表达了十三中人立足当前的务实态度和放眼未来的豪情壮志;“建设一支好队伍,培育一种好风气,创造一份好业 绩”的“三好”治校目标,饱含着他们的辩证思维和全方位的追求;“科学、民主、精细、人文”的管理理念和“求实、求精、求细、求新”的工作方针,使学校的 每项具体工作都能顺利展开、圆满完成,并且不断形成亮点和高潮;“带着感情善待学生,充满激情干好工作”,则是十三中干部、教师员工发自心底的郑重承诺; “自尊、自省、自励、自强”和“想事、干事、成事、谅事”是学校大力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正在成为十三中人的共识和准则。去年开始,学校参加了国家“十一 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师德建设研究”,确定了培育“十大教师精神”(忠诚、敬业、负责、学习、进取、创新、合作、服从、高效、奉献)的研究目标,最近被 教育部总课题组授予“中国师德建设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哈佛商学院曾经进行过一项关于“领导力”的调查,结果表明业绩最好的领导者,首先是某种特定精神文化的塑造者、引领者。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寒冷的北风 与和煦的阳光比赛谁能脱掉行人棉衣的寓言故事,深刻揭示了“以有形的制度约束人”不如“以无形的精神感召人”的朴素道理。在十三中人的感觉里,“权威”是 淡薄模糊的,“制度”是客观具体的,“精神”却是内化成为品格的。每个周一的上午十点,全校师生身穿整洁的统一制式的工装或校服,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目睹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聆听慷慨激昂的国旗下讲话,谁的心里不升腾起一轮理想的红日?教师员工家里遇有婚丧病困,学校领导必定登门慰问, 嘘寒问暖,谁的胸间不涌动着一股心有所归的暖流!吴亚楠、()品学兼优却家境贫寒,学校不但免去她们全部学杂费,还想方设法予以生活上的资助,莘莘学子的 感恩之心、爱校之情、报国之志油然而生。教工和学生已经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全体会、座谈会,但是每次开会时如沐春风、津津有味的感觉却记忆犹新。学校领导 那真诚坦率的态度,旁征博引的言谈,激情满怀的风貌,感染着每一个人。讲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大家领会了高度负责、高度敬业、高度自觉的精神内涵;讲天 堂与地狱的差别,人们悟出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宝贵;讲“移山大法”的故事,引出了“环境不改变就改变自己”的道理;讲洛克菲勒从普通电焊工到“石油大 王”的人生轨迹,劝勉大家做好眼前的事情,切勿好高骛远!讲《细节决定成败》、《本领的恐慌》、《我们从浙江人身上学习什么》,讲海尔、蒙牛、英特尔,讲 米卢、路遥、孟二冬、林秀贞......他们说:“学校的每次会议都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载体是精神的物化。正是依靠崇高的精神引领,在广大干部、教师员工中形成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激发了人们的士气、斗志和灵感,十三中学注入了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核动力。
(本文发表于《衡水日报晨刊》2009年6月13日第B1版)